台南

街道上的小風景,漸漸消失的 鐵花窗

晚上11:38

鐵花窗是台灣街道上的美麗風景,它是一個時代工藝技術的實用表現,隨著建築與居住型態的改變,現在已不多見。我每見著一窗,就想找機會拍下來好好欣賞。

鐵花窗是20年代隨著西洋現代建築傳入台灣的,有趣的是,街屋上看到的鐵花窗都不盡相同,我看過窗上有音符、五線譜造型的,也看過一座山躍上鐵花窗,還有窗上有舞伶跳躍的造型......
我想,除了基本款之外,透過屋主與工匠的溝通和巧思、審美觀與技術,鐵花窗不僅是生活美學的櫥窗,也成為一個時代中,工匠技藝的伸展台。
很可惜的是,因為生活型態、建築風格和材料的轉變,加上鐵花窗製作成本較高、費工、費時,因此需求也銳減。
老實說我並不喜歡現在樓房常用的,不銹鋼鐵條打造的鐵窗,鐵花窗一樣具有防盜功能,卻美麗許多。白晃晃的不銹鋼鐵籠實在不是我的菜
2015-09-30 07.21.39.jpg

我遇見的
小風景

一直很想跟大家分享我「收藏」的鐵花窗,
well~是照片。右圖是回台南老家時,散步拍下的。
四層的樓房各有不同花樣的鐵花窗
作為防護的欄杆用。
在過去那些年代,在這個地段有一幢四層樓房,
想必是挺富有的人家。現在只聞到沒落的繁華。
下圖,zoom-in靠近一點,
可以看到細緻的彎曲、線條,
這樣的圖案是不是很美麗呢?
DSC_0114.JPG

這戶三樓這個樣式
是很常見的基本款
即使如此
比起十字方格
特別多了
二樓這款
平面中有立體感



DSC_0183.JPG
不同的窗型有不同的味道
這是在虎尾的一幢建築裡拍的,可以看出鐵花窗搭配不同形狀的窗櫺,甚至玻璃,透明的、霧面的、馬賽克...會有截然不同的風情。
這戶的鐵花窗
維護得很好


最近
鐵花窗成為裝修新寵兒~
混搭新LOOK
沒想到生鏽的鐵板和鐵花窗搭配起來可以這麼好看吧!加上可愛的小盆栽、乾燥花,成功打造了一番新氣象。
這面鐵花窗要放哪呢?
路過這戶看起來剛裝修。不知道這是去那裡找到的物件?還是特地訂做的呢?
結 語
家裡鐵花窗.jpg
我滿難解釋對於舊物的喜愛,甚至在家裡也搬了一窗來做隔間屏風。一種覺得可惜、懷念的心情,讓我每在路上看見漂亮的、還沿用著的鐵花窗,就駐足流連。這篇就分享給大家,我眼中這個街道上的小風景!

金錢堆砌出來的時尚不厲害,
善用各種單品混搭出自我風格、才是硬道理!(居家空間也是啊)
---Jackie

小旅行

[旅]Ms. J帶路,去看台南特有的「米糕栫」

下午1:21



Ms. J的私房台南

誰才是觀光客?

近年來,台南的觀光旅遊很興盛,在台灣的島內小旅行排行也名列前茅,更有許多北部人紛紛「移民台南」。台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我卻是離開,才能體會。大學之後,我幾乎就算離開家鄉了,每每回家,倒覺得自己成了觀光客,常去的老店竟然都要跟著遊客排起隊來。雖然私心想叫遊客別來,卻又覺得身為台南人好驕傲,你們是來玩的,這裡卻是我的家呢!
曾有北部的朋友這麼跟我說,他覺得台灣人,愈往南,愈散發樸實的感覺(他可能是想要說愈南愈鄉下),但是到了台南,卻有另一番風景,跟台北那種現代化大都會不同,卻多了人文氣息。(OS:台南,顧名思義是在台灣的南部)。身為一個台南人,想不出什麼來回應。畢竟我們從小就生長在古都,歷史就是我們的生活;可是相對而言,許多在地的文化、故事,便常需要透過外人的眼光,我們才能發現這些「舊日風情」中的珍貴。今天Ms. J帶路,跟你介紹旅遊書上沒說的私房台南。(OS:我在地人幹嘛要看旅遊書%&#@)
MS. J帶路 
遊台南

01
台南特有的‧米糕栫

去年九月,拜登革熱肆虐之賜,
遇見了「送瘟神」祭典,
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台南有「米糕栫」
這個祭祀文化
(註:栫 ,音同「見」)
......
登革熱是由蚊子引起的急性病症,防不勝防,
也是熱帶地區防疫大敵。
去年因為颱風頻仍、氣候悶熱,
登革熱病例如雨後春筍,
嚴重影響台南的生活和觀光經濟,
於是就有了這個「送瘟神」的儀式。

台南歷史摘要DISCOVERY 

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荷蘭人在這裡發展貿易並建設,鄭成功也是從這裡上岸,將荷蘭人建的「普羅民遮城」(現稱赤嵌樓)改為「承天府」,作為全島的最高行政機構。台南又被叫做「府城」,有句俗話說「一府二鹿三艋舺」,足見府城的重要性與繁榮。因為發展的早,有許多古蹟,台南也被稱為「古都」,來台南要看的,首要是各大古蹟建築(歐式日式閩式的混搭共榮),遙想當年風華,與先民蓽路藍縷的艱辛。除了名滿台灣的台南小吃之外,這裡的路不是棋盤式的整齊道路,超多小徑,外地人常覺得混亂,我卻覺得, 認識台南最好的方式是散步、迷路,在巷弄裡總有美好發現。(先說,僅限台南舊市區一帶,其他地方我建議先換個國際駕照、租摩托車)

幫你濃縮整理背景資料了,是否貼心?

MS.J

台南獨特的祀典文化
要講的太多,今天先介紹台南特有的米糕栫和祀典文化吧台南是個三天兩頭就有神明遶境(像是出巡這樣)、沿街放鞭炮的地方,有時也會有路被佔滿不能走(因為路小)。基本規模跟上面「送瘟神」一圖差不多,當然還有更盛大的。

現在賴市長上任後有規定放鞭炮的時間了,耳根和環境都可以清淨些。不過沒離開家鄉還不知道原來台南廟算是多,我們常開玩笑說,大概因為很多神明關照著、保佑著這個地方,台南是個福地。至於這個民間信仰的文化嘛,如果要講可以寫成論文了,MS.J不才先略過,直接介紹今天主角。(現在才進入正題啊...)

米糕栫是什麼?
幕後直击
大約始於明鄭時期的「米糕栫」,是人們用於普渡、建醮等祀典的祭品,看起來其實就是甜米糕,但是有其特殊的做法和外觀。全台灣只有台南有,而且現在只剩兩家店家傳承製作其中一家就在離我家不過百來公尺的普濟殿附近。因為我們家沒有特別信仰哪個宗教,不太會參與道教的祭典,也就很難得會看到這個東西。我是跟老媽一起散步經過的時候,看著覺得奇特,正好遇上地方文史工作者前來拍攝「送瘟神」祭典,加上我那知識淵博的老媽,一直跟店家聊天,我這才上了一堂地方歷史課。
六角柱狀的米糕栫。
將烹制好的糯米填入,
單位是「柱」。
米糕栫的由來
米糕栫怎麼來的?其中一家師傅黃銅山是這麼說的,「明清時(台灣)物質匱乏,一般人不常食用糯米與糖,普度時準備這些祭品代表隆重。而米糕栫的長條柱狀象徵步步高升,安平港的討海人須遠行,米糕栫有較長保存期限,且有容易飽足、攜帶方便等特點。」(中華日報)(OS:祭拜完後就可以帶出海當做糧食,也保平安)

這令我想到糯米這東西在台灣的使用很特別,甚至可以用來蓋城樓!不說你不知道,赤崁樓的城就是以糯米汁、糖漿、砂與牡蠣殼拌成「灰漿」,將主要建材紅磚石疊砌接合起來,迄今仍屹立不搖!

「雖然有耐久的好處,但做法也費時。做米糕栫費時三天,前一天要先浸泡米、蒸煮約兩小時,再加糖漿攪拌均勻,以木板組合成六角柱後開始填米,約靜置兩天即可拆板。」(蘋果日報)


老師傅們將拌好糖漿的米糕填入木柱內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記者孟慶慈攝


這就是拆板要分食啦
圖片來源:社區大學李青純提供
http://blog.xuite.net/suting2268/ting22/84655908-%E5%8D%97%E5%B8%82%E6%99%AE%E5%BA%A6%E7%A5%AD%E5%93%81%E7%B1%B3%E7%B3%95%E6%A0%AB++%E7%94%B3%E5%88%97%E7%84%A1%E5%BD%A2%E6%96%87%E5%8C%96%E8%B3%87%E7%94%A2

下回到台南,若是看到廟會、迎神,可記得要睜大眼睛找找米糕栫喔!

去旅行,帶著心的自由;
在生活裡旅行,保持心的好奇

Like us on Facebook

Flickr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