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工作的存在感在哪裡
上午9:15
我在一個非營利組織工作已經三年多了,組織的服務內容主要是兒童福利的方案。我還記得面試時我說我的動機就是想要「當個好人」。
這裡跟我以前的工作經驗很不一樣,以前做的是公關行銷領域,整天想的就是怎麼提升品牌知名度、幫助業務人員提升業績、讓品牌跟消費者有互動等等,這樣的工作內容即便在公司裡面,也屬於高能見度的;相較之下,現在部門的工作內容除了日常行政,還包括處理顧客(sponsor)的各種需求,所以有點像是客服;由於互動的人都是來自外部,對組織來說,這個部門雖然大(有很多員工),卻很安靜,大概就像是「校閱部」的存在吧(笑)。曾經一度,我覺得很沒有存在感,也不太理解為什麼其他人把我們部門當空氣(好像很重要,但又似乎不存在)。
以下有些名詞解釋
現在工作的部門叫做"Sponsorship Department",因為"Child Sponsorship"這個方案是本機構最大宗的方案,所以成立本部門來專門負責此方案規劃服務之外的相關行政工作。簡單來說:
-社工-規劃、執行服務的人
-Sponsor-捐錢的人(顧客)
-Child-受助兒童(好像是產品也是顧客)
-Child Sponsorship Program-兒童資助方案
我用英文來說明部門名稱、方案名稱,是因為這樣的社會工作內容、制度是來自西方世界,而到了台灣則有很多不同的組織延用這種服務方式,卻分別取了不同的名稱。我認為用英文比較不會造成誤解。
顧客的要求,什麼都不奇怪
大家可能從電視節目上了解到許多客服人員的心酸,也見識到各式各樣的「顧客要求」,在非營利組織也是,捐款人不是捐了錢就算了,他們一樣有各式各樣帥到掉渣的想法和要求,其中一項我覺得給我正面影響的就是:「能不能幫我寫信給孩子?」(我負責處理的是國外落後地區的Child Sponsorship方案)因為有些人覺得不會寫英文啦、一直收到小孩的信沒有回很過意不去之類的,就會發出這種SOS,而本部門一直秉持著使命必達的態度在完成Sponsor的種種要求......
非營利組織的使命之一,不就是為了社會更公平、美好而存在的嗎?我們是否應該更勇敢教育捐款的人,把這一切的初衷傳達給大眾呢?
最近老闆宣布說:不要再幫Sponsor寫信了。
身為員工,我沒什麼好抱怨的,畢竟少一件事要忙;但如果我們要更提升整個方案品質與兒童VS.Sponsor的關係,我們應該做的是強調「通信」在這個方案中的角色與重要性,鼓勵Sponsor透過通信,扮演孩子生命中的守護天使。
在非營利組織裡,自然也有很多人的觀念是,人家捐款給我們已經很好了,他要求什麼我們就盡量配合,怎麼還能要對方follow我們的規定呢。關於這點,我則不支持也不反對,畢竟這牽涉組織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等等複雜議題。我單純的認為,非營利組織的使命之一,不就是為了社會更公平、美好而存在的嗎?如果不「教育」大眾,如果收了錢就任人呼來喚去,那麼我們該如何把這一切的初衷傳達給大眾呢?
其實,剛進到這部門的時候知道sponsor竟然要求我們寫信,覺得很不可思議,當時我有向主管反映,這應該是Sponsor加入這個計劃最主要的部分,應該由他們自己寫信。但是真的主動寫信的sponsor並不多,而要求我們代寫的整體而言也不算多。我的這個提問並沒有獲得回應。
雖然沒有很頻繁,我也就乖乖的寫信,後來寫信甚至成為我最喜歡的業務之一,因為這是少數我可以自己做主的內容,這也是少數我覺得可以「實踐」Sponsorship方案意義的事情--透過寫信,成為孩子的朋友,與他分享生命的經驗。
遇到青春期的女孩子,我寫感情觀,告訴她們保護自己的重要性,希望他們不忘記自我實現;
遇到幼兒園的小朋友,我就跟他介紹我們的傳統節慶吃什麼、大家都怎麼過節,請他跟我介紹當地的習俗;
有次遇到一個南美洲的有聽障的孩子,他信裡說他需要特殊的教師,但是他們那邊一直沒有,他得去服務中心用網路資源,但又不能常常去,於是我找了南美洲的手語圖卡寄給他,很高興他跟我說這對他很有幫助;
還有一次一個小男生跟我說他們家的貓(其實是外面跑來的),我就跟他說我家認養了動物,跟他說動物保護的議題;
遇到快畢業的,我會在信裡告訴他畢業不是學習的終點,任何事物都可能是我們的老師......
這些是我認為重要的事情,雖然不知道他們能不能理解,又能幫助他們多少。我也不知道我會負責那個國家多久,能寫多少次信向他們傳達一些什麼。但是這些信件讓我找到自己在這份工作所留下的一些印記,比起例行公事,真實許多。
0 寫留言